养生知识

发病概述——中医养生基础知识之五十四
作者:admin 日期:2016-08-08 21:48:27 点击:764


发病学说,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、类型、机制、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。

人体的生命过程,自始至终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。人体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自身的协调平衡,也维持着与环境的协调统一,从而维持着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。

    疾病,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,人体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,出现阴阳失调、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,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。

发病,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,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。若环境的影响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,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失常,难以适应环境的剧烈或持久的变化,如剧烈的气候变化蕴生病邪侵人,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等,超越了人体自身的防御和适应调节能力,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。因此,疾病的发生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: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,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。这两方面的原因在发病过程中又是相互影响的,机体自身的失调*易导致外在致病因素的侵袭,而外在致病因素侵人之后,又导致或加重机体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。

在发病机理方面,《内经》提出了“外内合邪”的发病观。“外内合邪”,出《素问·咳论》,是指外邪合内伤而侵人发病,诚如张介宾《类经·疾病类》所说:“然必内有所伤,然后外邪得以入之。”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的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,及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的“两虚相感,乃客其形”,为中医学“外内合邪”的发病学说奠定了基础。《内经》以后,历代医家既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,也不忽视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,是对《内经》“外内合邪”发病观的拓展。如《金匮要略》既云“五脏元真通畅,人即安和”,又说“客气邪风,中人多死”。《诸病源候论·温病令人不相染易候》所说“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,则病气转相染易,乃至灭门”,强调了邪气的重要性;《温疫论》指出“本气充实,邪不能入”,“本气亏虚,呼吸之间,外邪因而乘之”,又充分说明了人体正气不足,是病邪侵入和发病的内在因素。

在发病类型上,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提出的“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”,为后世的“伏气学说”奠定了基础。东汉张机《伤寒论·平脉法》中明确提出了“伏气”病这一概念。元·王履提出了发病的类型之所以不同,与正气的强弱,感邪之轻重和邪留的部位等均有关。他说:“且夫伤于四气,有当时发病者,有过时发病者,有久而后发病者,有过时久自消散而不成病者,何哉?盖由邪气之传变聚散不常,及正气之虚实不等故也。”

发病学说的内容,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、影响发病的因素、发病途径、发病类型等。由于中医病因学已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加以讨论,故本章节只讨论发病的基本原理、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类型等内容。



本文地址:/list_9/107.html 转载请说明出处!

版权所有:五行人养生网 备案号:豫ICP备17002559号-1